中国家禽产业发展路在何方?——专访世界家禽学会主席、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宁
保护生物多样性一直是联合国关注的一大全球性问题,2016年底,来自190多个国家的代表齐聚墨西哥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会议,讨论如何整合农业等领域的生物多样性政策。此前的2016年11月,中国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地方家禽遗传资源濒危品种11个,如金阳丝毛鸡、边鸡、浦东鸡、萧山鸡等,而烟台糁糠鸡、陕北鸡、中山麻鸭已经灭绝。此规划明确强调,要重点保护49个国家级保护家禽品种,保护鸡肉、鸡蛋品质;发挥畜禽遗传资源大国优势,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增强国际话语权。
如今,在中国,随着肉鸡蛋鸡产业链持续发展进步和行业多个龙头企业崛起,特别是第25届世界家禽大会(WPC 2016)在北京圆满举行,让中国家禽产业的国际地位得到新的提升。未来,中国如何强化地方家禽品种的本品种选育,积极培育特色家禽配套系,以此持续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对此,《国际家禽》杂志记者新近在北京专访了世界家禽学会主席、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杨宁。
问:在您看来,如何保护世界家禽遗传资源的多样性?有何必要性?在中国,保护鸡的遗传多样性也任重而道远。您认为怎么改善这一现状,政、产、学、研之间需要怎样结合?
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饲养家禽的国家之一。东南亚和中国广西一带是最早驯化家禽的地方。目前,从古化石中提取的DNA已证明一万年前的中国河北也有驯养鸡的历史,所以北方也可能是一个驯化中心。因此,中国的遗传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位居世界前列。仅鸡的品种(本土和引进的)就有110多种,水禽的种类也非常多。
近年来,中国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为保护家禽的遗传多样性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由政府出资做保种的国家,每年都有财政专项来保护家禽遗传资源。目前,中国有4个国家级家禽遗传资源基因库;48个国家级家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其中有20多个国家级地方鸡种遗传资源保种场;国家级家禽保护品种有49个,其中国家级地方鸡保护品种有30多个。所以,就保护遗传资源而言,中国可能属于世界上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我的研究也涉及这些方面,比如对遗传资源现状做评估等。
国外的保种都是民间行为。民间保种行为的好处在于参与人员有热情和爱好,会成立俱乐部饲养、交换种蛋等,效率很高。但其弊端在于保种过程有起伏,偶然性很大。
在我看来,当前遗传资源的生物量是在增长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有一些性状消失、混杂的现象,但也每年也会发掘、认证一些新的资源。当前的资源大都在地方品种中有所发现。中国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因此对资源保护而言是有好处的。但是,最好的保护是利用。只有把它利用起来了,才能减少丢失的风险。
首先要把资源的状况搞清楚,要去研究其特色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也是我个人感兴趣的东西。例如,我们追踪研究的绿壳蛋,在世界上都属罕见。蛋黄可以受饲料中的色素调控,而蛋壳颜色则受遗传基因控制。中国有好几个品种鸡产绿壳蛋,经研究发现,其绿壳颜色是由一个显性的单基因控制的。我国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系统研究,通过转基因组关联分析、基因表达分析、测序分析等找到了确定绿壳蛋的功能基因及其致因突变,可以清楚地解释绿壳蛋的产生。正常鸡只可以通过胆汁、消化道排出胆绿素,但绿壳母鸡1号染色体的SLCO1B3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EAV-HP的插入,使得SLCO1B3基因在母鸡的卵壳腺中特异表达,因而导致母鸡产绿壳蛋。找到这个基因及其变异后,我们还开发了一项专利技术,利用分子标记对鸡的遗传型进行鉴定,只需要一代就可以固定某个性状,可在育种公司、保种场进行应用。对一些不好的性状则进行筛查,把不好的个体淘汰掉。
中国的地方品种如三黄鸡等,人们会觉得好吃。“好吃”是一个综合指标,反映到鸡身上可能就是肉质细腻、脂肪沉积能力较强、纤维结构不同等。这些特点需要我们去研究,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这些问题。
中国整个产业在地方鸡种和水禽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存在的问题可能就是无法面面俱到,政府也只能有选择性地进行保护。
问:从节粮小型褐壳蛋鸡、农大3号以及“京红1号”、“京粉1号”、“京红2号”“京白1号”等诞生,在您的大力扶植下,中国蛋鸡自主育种有了持续进步。请您谈谈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在此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您个人所承担的角色?
答:育种非常重要。育种改变了整个产业链。传统的品种,即使提供给它再好的营养和管理,也不可能产生很好的生产性能。当前,国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畜禽自主育种所做的事情及其所取得成就的重要性。家禽方面,除了白羽肉鸡之外,其他的品种我们国家完全可以做到自主保障的。这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历程,但总的来说,是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且经历了很多的考验。
回溯过去,国内的家禽育种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1974年,北京成立了良种体系建设的白鸡育种项目。当时的北京白鸡可以产250~260个蛋,比传统的蛋鸡产150~160个蛋平均要多出100个。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国内蛋鸡育种的进展,对我们国家整个蛋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当时没有预见到市场需求,加上育种素材相对缺乏,蛋鸡育种起步时做的是白壳蛋鸡育种,而现在市场主要需求是褐壳蛋鸡。而且,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加速,蛋鸡育种公司面临转型的考验。育种的效益也不行,很多企业放弃育种,国内育种很快被国外公司超越。
但我自读研究生起就立志一定要坚持做育种。地球资源有限,未来的趋势一定是用有限的饲料资源转化成更多的产品。我主持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是发现了矮小型dw基因,应用于农大3号节粮小型蛋鸡,在褐壳蛋/粉壳蛋和提升饲料转化效率这两个方面有了突破。农大3号的成功在国内育种低迷时期给了我们很大信心,整个育种实践过程也利用了大数据。
技术层面上,我设计了两阶段的选种模式。当前,很多蛋鸡的产蛋高峰期周平均产蛋量95枚以上,再提高很难。而蛋鸡最主要的潜力在于产蛋中后期,要体现在产蛋持续性上。不做测定就无法判断出来。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发现测定场的蛋鸡在后期蛋品质、持续性上都有很大改善。
另一个例子是,我们的专利技术利用分子标记对鱼腥味产生的机制进行了研究。鱼腥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对敏感基因进行筛除可以保证鸡蛋不产生异味。另外,我们对鹌鹑蛋的异味去除研究也已经完成。目前技术已转让给峪口禽业,使他们可以大规模使用,保证蛋鸡没有产生鱼腥味的基因基础。技术既可以帮助鸡只生产性能得到改善,而且能大幅改进蛋品品质。在育种工作中,我们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将来在蛋品质方面我们也希望有所突破,给企业产品带来更强的竞争力。
当前,家禽科学已经过了关起门来做研究的阶段。科研成果一定要有一个好的载体。这也与国家所倡导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相符的。但目前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还有一定难度,其人才蓄积的能力也有一些不足。因此,首先,要把企业打造成科技创新的载体,使其能承载好的研究成果,这也是不容易的。企业一定要有好的“接口”,使科学家能与之沟通、对接。其次,要有承载能力,并把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在企业实力壮大以后,即可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对研究机构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也在倡导这方面的工作。
对于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而言,确实是把我们全国禽蛋行业的龙头企业聚拢在一起了。最好的种鸡企业和最好的商品蛋企业都在体系中,这样就可以及时地了解产业发展动态,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困惑。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困难,我们的感受是最深刻的,而且第一时间就能感受到。所以,我们可以组织整个体系的20多位岗位科学家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所骄傲和自豪的一件事。
蛋鸡品种国产化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十二五”期间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大的成果。比如说,峪口禽业在“十二五”期间成功推广“京红1号”、“京粉1号”,并推出“京粉2号”等国产蛋鸡品种,大大增强了中国蛋鸡品种的竞争力。2016年,体系内多位岗位科学家与综合试验站紧密合作,成功培育出“京白1号”、“凤达1号”2个蛋鸡配套系,“京白1号”填补了国内白壳蛋鸡品种空白,“凤达1号”实现了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特色与高产的较好结合,以上新品种的成功培育持续推动了我国蛋鸡品种国产化的进展。
事实上,早在2002年新品种培育工作伊始,我们家禽遗传育种研究室就与峪口禽业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起39步选育流程、6个记时点、4个选育点的选育方法,成功培育出了适合中国饲养环境、生产性能国际领先的峪口京红、京粉系列蛋鸡新品种。
国产蛋鸡品种所占的市场比例越来越高,也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整个蛋鸡产业没有受到任何大的影响。面对封关,哪怕一只鸡都进不来,我对中国蛋鸡产业仍然有信心,我们完全可以保证国内对优质蛋鸡的需求。
中国乃泱泱大国,没有自己的自主育种也不行,要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当然,中国早就过了闭关锁国的时代,我希望进口蛋鸡品种和国产品种是一种互补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也应给予双方前进的动力,有压力也有动力,才能发展得更好。作为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而言,我们要保证这几个自有蛋鸡品种的稳定发展,保证自主育种发展的活力和生命力。
问:您曾主持过诸多家禽育种项目,也参与过“优质黄羽肉鸡新品系选育”项目,但是您在蛋鸡育种取得的成果尤为突出。您对目前中国的蛋鸡和肉鸡育种的方向怎么看?是否有难易或者市场前景之分?难点分别在哪个环节?
答:肉鸡育种方面我也担任企业的顾问。就蛋鸡方面,我们确实是和国际的大型育种公司直接“硬碰硬”地进行竞争,包括我们的主流产品、特色产品在内都是如此。我们更理解中国的市场需要,比如节粮小型蛋鸡、绿壳蛋鸡等都是我们国内的特色蛋鸡。
大宗产品需求方面,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独特的品种,例如粉壳蛋鸡,国外并没有严格按照配套系育种,而是“组装”的,我们培育的品种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褐壳蛋鸡育种方面,我们对蛋大小进行了控制。因为国内市场并不需要很大的蛋,国外通用的品种可能还并不能很好地迎合中国市场的需求。蛋壳颜色、蛋黄比例、羽毛颜色选择方面,我们国内需要蛋壳颜色一致性高、蛋黄较大等,这都是我们蛋鸡育种研究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的育种是按照中国市场的需求来调整的。
肉鸡方面,我认为有色羽肉鸡(黄羽肉鸡)做得不错,难点在于如何提高其生产效率。有色羽肉鸡生长周期长,与快大型肉鸡相比较,最大的弱势就是饲料消耗多。我们希望能够在饲料转化效率方面进行改善,目前在和温氏集团进行合作。温氏集团有很好的性能测定系统,每只鸡吃多少饲料会自动记录。我们会通过对基因组学、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来探索是哪些因素影响了饲料转化率,从中找出新的分子标记、好的育种方法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
如何提高母系产蛋性能也是我们正在帮助企业做的事情。目前,中国黄羽肉鸡的父母代种鸡规模非常大,规模至少在四五千万羽。如果我们能够把蛋鸡育种的经验移植过去,使肉种鸡的产蛋量能够提升10%或20%是完全能实现的。这样也可相应地减少肉种鸡的饲养量,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快大型肉鸡方面,中国还没有真正的育种产业,但是我特别希望有一些像峪口禽业这样的育种公司进行这方面的开拓。作为世界家禽学会主席,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肉鸡育种方向,也是比较想介绍到发展中国家去的,就是我们的肉杂鸡育种。如非洲国家,完全养殖快大型肉鸡存在困难,但是本地品种又存在生长慢等问题。如果移植中国的肉杂鸡模式,可能可以很好地平衡其种鸡生产成本及提高后代生产性能,对非洲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母本采用蛋鸡,种蛋成本非常低廉,然后采用父本肉鸡进行杂交。之前,肉杂鸡育种多是自发性的。目前,峪口禽业正在开发的就是肉杂鸡项目——小优鸡,这横跨了蛋鸡和肉鸡两个领域,其中有很多科学问题尚未搞清楚,也有很多是产业技术方面的问题,因此值得探索的空间很大,我对此也非常感兴趣。